相信看过电影《甲午风云》的观众,都会对电影中某一幕深感印象深刻:在激烈的黄海海战中,北洋水师的致远舰正在与日舰激战,邓世昌管带果断下令开炮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,炮手却没有行动。邓世昌焦急地询问:“为什么不开炮?再不开炮,我们全完了!”这时,炮手回报道:“报告大人,炮弹里面全是沙子,打不响啊大人。”邓世昌一听,瞪大了眼睛,难以置信。“什么?”他怒喝道。炮手为了证明自己,说着拧开了一颗炮弹,只见里面倒出来的不是火药,而是满满的沙子。邓世昌暴跳如雷,愤怒地喊道:“混蛋,居然全是卖国贼!”电影画外音随之响起:“这是刚从外国买回来的炮弹。”潜台词暗示,清朝负责军火采购的官员腐败无能,外国商人不负责任地偷工减料,炮弹里的火药被沙土替代了。
这一幕让许多观众愤愤不平,直指清政府腐败,官员为了个人私利丧心病狂,而炮弹质量的堕落,成了北洋水师失败的关键原因。无数心怀热血的士兵,最终只能无奈地眼睁睁看着失败降临。但事实上,这并非编导的杜撰,确实有部分北洋水师的炮弹内部填充了沙子。然而,不能仅仅因此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炮弹质量。我们不能断定负责采购军火的官员都中饱私囊,也不能轻易说军火商偷工减料,背叛了良心。真相是,这种情况不仅限于清朝的海军,几乎所有的海军都存在类似情况。
展开剩余83%你可能会疑惑,既然炮弹里装了沙子,怎么还会有杀伤力?这就需要从炮弹的分类和使用目的说起。十九世纪末,炮弹的构造和使用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,科技进步的脚步推动着武器的不断革新,因此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当时的技术。今天的炮弹当然没有沙子,但在当时,一部分炮弹填充沙子是常见做法。
在那时,世界各国的军舰装备了不同类型的炮弹,主要分为空心弹和实心弹。这种分类并非随意,而是经过多年研究的成果。海战的目的是摧毁敌人,而摧毁敌舰的方法有两种:一是直接消灭敌舰上的人员,二是击沉敌舰,使其失去战斗力。打击敌舰的关键是让敌舰无法继续航行,从而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在海上,击穿敌舰并让其进水,会导致舰船沉没,而敌舰上的士兵也很难生还。
在这种战斗中,攻打舰船的炮弹与攻击敌人人员的炮弹有显著不同。专门用来攻击舰体的炮弹被称为“穿甲弹”,或更专业的称法“实心弹”。这些炮弹不像榴弹那样会爆炸,而是依靠其巨大的动能穿透敌舰的装甲。与此同时,还有一种名为“开花弹”的榴弹,其目的是击中敌舰的甲板,爆炸后产生大量碎片,增加杀伤范围。
早期的军舰主要由木材制造,虽然它们浮力大,航速快,但防护能力差。随着钢铁技术的发展,舰船开始使用铁甲装甲,以提高防护能力。装甲的厚度逐渐增加,舰船的防御能力也大大增强。到了黄海大战时,北洋舰队的“经远舰”就配备了9.5英寸厚的装甲,而敌舰的装甲也相当坚固。在这种情况下,仅靠榴弹的爆炸效果无法有效破坏敌舰,必须依赖穿甲弹的高动能来突破铁甲。
穿甲弹之所以能够穿透敌舰的装甲,关键在于其巨大的动能,而动能的大小与炮弹的质量成正比。为了确保炮弹的飞行稳定,早期的实心弹往往设计成中空结构,内部没有填充火药。这是为了保持弹道的平稳性,提高命中精度。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,设计师逐渐发现,火药填充在弹头内并不理想,反而会使炮弹提前爆炸,影响穿甲效果。于是,逐步采用沙子或碎石填充中空的弹头,以提高炮弹的稳定性。
其实,这种做法并非中国独有。由于早期的装甲技术还不成熟,沙子和碎石成为了填充物,这一做法在当时各国海军中普遍存在。就连交战方的日本海军,也采取了类似做法。因此,北洋水师炮弹中发现沙子,并不奇怪,也不是败战的根本原因。事实上,北洋水师的部分炮弹,包括穿甲弹,完全是国内生产的。大清的兵工厂,比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,已经具备了生产穿甲弹的能力,只是开花弹的制造技术相对复杂,需要通过进口来补充。
这背后是大清自力更生的努力,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,开花弹的生产数量较少,且只能满足少量舰船的需求。而穿甲弹的生产门槛较低,适合国内制造,因此大部分炮弹的来源是国内,而不是欧洲或美国。
电影中关于沙子炮弹的情节,其实是艺术加工的一部分,旨在加强清政府腐败和官员无能的形象,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。虽然当时的清政府确实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,但战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这些炮弹,而是更为复杂的军事装备差距、弹药储备问题,以及海战中的技术劣势。
关于黄海海战的战败原因,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一种说法认为,日军的弹药储备远超北洋舰队。虽然北洋舰队的火炮命中率较高,但由于弹药的消耗速度较快,最终无法与日军抗衡。另有说法认为,日本舰队的航速较快,能够灵活机动,控制战场节奏。而北洋水师则相对较慢,失去了主动权。还有观点指出,北洋水师在火力上的劣势,尤其是速射炮的数量远少于日军,这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除此之外,日军的火药技术也是一个关键因素。黄海海战时,日军已经开始使用比传统黑火药更先进的火药,能够产生更强的爆炸力。相比之下,清军的火药技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,影响了火炮的射击精度和战斗力。
综上所述,北洋水师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炮弹里填了沙子。虽然沙子炮弹是当时的惯例,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军事装备的不足、技术的落后以及战术的劣势。最终,北洋水师的失败也验证了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现实,科技的领先和装备的现代化,才是制胜的关键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低息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