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说这年头,干职场干到这份上,还能怎么办?”
网上最近又掀起了一波真情实感的震荡——关于长沙万科跟投员工,集体居然写了信,直接递到了万科董事长和中央巡视组手里。
甭管你是不是房产圈的老江湖,光听这操作,估计嘴角都翘起来了吧?
其实本来琢磨着,企业和员工这套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”的剧本,怎么也不应该演成现在这幅—呃,擦边生存图鉴。
可是人算不如天算,实际压根不是那回事。
信里怎么说的?
2015年,27个胆大的员工齐刷刷下场,掏了自己的钱,买了万科森林公园项目的跟投资格。
项目都快95%交付了,房子大半已经卖出,还回款了。
但到头来哈,分红没见着,本金还在半空飘着。
你说这是不是奇幻现实主义的活生生剧本?
再说那位离职员工的故事吧,真是血泪一把,扎心又接地气。
原文里说的很清楚,他不仅把家底儿都砸了个遍,鹏金所背上的债,房子抵押出去,才东拼西凑出175万,这可不是小数目,“家里多年积蓄”这五个大字,硬生生写成了血本无归的注脚。
为啥愿意这么拼?
一是信公司,二是眼里有项目发展的大未来,三是万科喊着“和公司一起做股东、做伙伴”的旗号,一路搞拆迁、安排推进进度,跑政府、甚至累到进医院,谁没经历过这种职场地狱模式?
项目本身挺争气的——销售大超预期,嗖嗖回款,36亿妥妥到手。
按道理,这种时候,员工应该一边喝奶茶解压,一边盘算今年能多买辆车。
但八年过去了,人家离职了,啥都没拿到不说,社保还得自己倒贴出去。
“免费干了八年牛马”,这话可不是段子,是奔着切肤之痛说的。
网上不是有句话么:“做梦目标是致富,醒了却实现了赔钱。”
说到底,这还只是一个案例,实际上万科这类项目晃荡着几十、上百个,再这么往下看,涉及到多少家庭财产和人生跳板?谁敢数?
这波跟投潮启动时,大伙都觉得是企业创新范本,员工变股东,啥叫共赢?
这叫动力!这叫激励!
你想,公司喊得响亮——“只要不踩红线,每个人都能闪闪发光。”
员工拼了命加班,节假日上班成常态,客户满意度、团队使命感,都是年会PPT里年度标配。
大伙那会儿还真信。
冲着这信任,才有了那些“拼命三郎”的故事。
一茬员工憧憬着生娃买房,另一茬员工撸起袖子跟公司一起变好,这种互信本应该是职场羁绊的正能量来源。
但咱再往后瞧,这一套机制最后像极了空中楼阁。
领导画了一张馅饼,实际操作倒像是在厨房里偷吃了馅儿。
项目兑现期许这件事,不知道从哪个环节掉链子了。
原本“员工买单,公司共赢”的口号,现在变成了“员工买单,公司静静躺好”。
就像那些职场表哥讲的,信仰一旦破灭,连夜壕沟都填不上。
眼下,部分跟投员工不但没见着分红,连项目本金都杳无音讯,甚至面对公司,连个像样的答复都没有。
一纸承诺,成了八年等候的寂寥。
有些人还在岗,有些人已经选择了离开,但无论剩下多少情怀和温柔,都架不住现实的一地鸡毛。
这时候,想想也挺扎心。
最初公司宣讲的“客户至上”,现在却变成“员工自认风险”,谁又不是整个故事里最无辜、最心酸的主角?
说到底,跟投这事不是魔法,职场不是万能许愿池。
你什么时候见过员工掏钱做项目最终哭晕在厕所?
它本来应该是公司和员工的一道幸福积分,理论上,是激励机制的样板工程,但事实证明,机制异化了就跟发酵馒头失败一样,吃起来只剩干巴巴的味道。
有人说,员工向中央巡视组反映这种事,是职场极限操作。
说实话,也难怪。
谁还没那点情怀呢?
能不逼到绝境,谁也不愿意把私人事摊到大庭广众。
公司做的一些事,员工可不是一群没脑子的纸片人。
大家都明白,合法合规是一回事,讲道理又是另一回事。
其实你回头看看万科的历史,这家公司向来号称“有情怀”,讲究文化传承和团队感情,有些员工甚至把公司荣誉看得比自己工资还重。
但现实是,情怀在账目前,容易变成无声的自我安慰。
放在职场江湖里,谁还不是为了生活扛一扛?
但这故事讲到这,已经没有什么“好聚好散”的幻想了。
最坏的剧本,只能走法律、维权这条路,按部就班,程序走上也别指望有啥温柔。
其实中间过程也很魔幻——老员工离职没任何补偿,社保倒贴,而部分还欠着“鹏金所”资金的倒更能拿到N+1,谁来解释下这操作,天上飘的饼和你碗里的饭差多远?
讲好听点是制度疏漏,讲难听点谁还不是觉得自己被套了一层损失保险而已。
这年头,哪有啥真的“共担”,利益共享这词儿都快写进互联网笑话库了。
公司难,员工更难,房地产业这几年愈发走向冷峻,本以为能靠机制抵抗风险,实际上硬生生把风险共享成了灾难共赢。
看完这些事件,再看看身边的职场小伙伴,谁还不是一边拼命努力一边谨慎投资?
眼见当初的信任变成了集体维权的无声呐喊,双方早就失去了情感基础。
曾经以公司为荣,现如今不得不诉诸法律,那些舞台光环,早变成了账本里的红字。
员工和公司本来就是命运共同体,可一旦机制失灵,信任底线崩了,谁还有力气谈未来?
讲到最后,谁都心里清楚:职场关系,说是利益共荣,千秋大业,可一旦现实来敲门,真金白银才知道谁在裸泳。
你说,这件事到底怪谁?
规章不完善还是企业变了味?
员工太善良还是游戏规则不公?
职场本就不是一场童话,谁都想公正、情怀与实利共存,可现实是,不被套牢已经是最好的好运。
现在这事闹到中央巡视组,传递出来的信号,大家心里都明白——维权觉醒的同时,也是职场生态的一次大考。
未来谁还敢背着锅跟投?
谁还敢信制度美学?
员工如果继续憧憬和公司一起发财,万科要先证明,什么叫“说到做到”。
想想也是,人性在利益面前,经得起几轮考验?
或许,整个故事的终极谜底只有一句话:
制度要透明、承诺要兑现,员工的付出才不会沦为泡影。
其实整个行业都在看,公司能不能掰回这局,员工能不能拿回帐本上的名字。
说白了,谁也不想再看到下一波跟投黑洞。
此刻只愿,这些揭开的旧账不只是“牛马血泪史”,而成为逼着行业自省的分水岭。
说起来,谁再敢跟投?
有多少人看到这个新闻后,思考过自己工作里的投入与回报,又有多少人相信未来还能等来属于自己的那份分红?
你怎么看待公司跟投这件事?
如果让你选,会不会还敢把家底砸进去,信一场公司许诺长龙呢?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低息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